见证模式落后,场所管理粗放,辅助监管作用发挥有限,仅在开标室评标室现场录制视频和人工观看,场所巡检不精细,发现场内不规范行为数量少,向行业监督部门移送违规问题基本没有。
二、主要改革创新做法
包头市深入贯彻国家发改委《关于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的若干举措的通知》精神,聚焦开标和评标环节场内行为,以“三化共进”为抓手,推动交易见证由传统模式向人机协同数智见证转变,场内交易秩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构建公共资源交易辅助监管新体系。
(一)交易见证数字化。推行交易见证清单化管理,制定21项见证工作清单,对场内见证和巡检记录、评标现场问题处置、违规问题转办移送等逐一明确具体流程,通过不见面网上开标系统、人证智能核验系统、场所环境和机位双视频系统、音频监控预警系统等实现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过程见证,加上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的现场随机巡检,实现全方位观察和多角度判定,发现不规范行为。立即提醒、劝阻并记录,发现违规行为及时转办项目行政监督部门,协助做好调查取证,形成人机协同的有效合力。
(二)场所管理标准化。集中设立不见面开标区,将数字见证室和行业监督室整合在同一区域形成联合办公模式,规范设置专家抽取室,集约改造51个远程异地独立评标工位,全面升级交易场所安防管理平台,制定各场所使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实现开评标全过程监管和安全保密。
(三)平台交易阳光化。不见面开标实现快捷高效,实时解密,行业监管部门全程监督。全面推行暗标盲评,通过随机分配副场、随机分配工位、随机抽取专家,实现工位制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运行,从源头上遏制了“一室一标”评审中的“熟人化”“圈子效应”等弊端。将廉政文化深度融入交易场所各个角落,开标区、评标室、电脑桌、卫生间、休息室全部张贴廉政提示词、警示语、文化图,严格落实进场巡检双人制、隔夜评标值班制、内部监督随机制,实现廉政风险有效防控。
三、形成的定量化成效
(一)构建了统筹联动的公共资源交易协同监管体系。发改、工信、住建、交通、水务等11个行业部门的行政监督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辅助监管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构建了从问题发现—推送—调查—处理—反馈的闭环监管长效机制。2024年以来,联合整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1080个,公开通报和曝光典型案例6起,移交线索5个,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件。
(二)推动了场内不规范行为的有效整治。2024年以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向行业监督部门推送疑点数据6批次275条,记录和转办场内不规范行为205起,推动行业监管部门对31家代理机构和33名评标评审专家采取了约谈、通报、暂停资格等处理措施,场内交易秩序明显好转。
(三)实现了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2024年以来,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率达到100%,完成自治区内跨盟市项目1517个,跨省项目149个,采用“三随机”远程异地工位制分散评标110个,有效防范了人为干预和暗箱操作,净化了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投标活跃度指数提高了1倍,民营企业中标率提高了9%。
四、复制推广的价值
(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辅助监管职能的有效发挥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以往单纯的平台服务向公共服务和辅助监管并重转变,将数据共享、线索移送、协同处置、联合惩戒机制化、长效化,为构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提供了新样本。
(二)人机协同、数智交易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转型发展的前进方向。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与健全完善的制度规则和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相匹配,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
(三)廉政风险防控是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数智应用提升“技防”,重构内控机制完善“制防”,融入廉政文化强化“人防”,通过“三防”并举有效降低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