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进士出身。早孤,少有志操。曾任集庆军节度判官、泰州西溪盐官、秘阁校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最后病死在赴任陕西西路宣抚使途中。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北宋王朝开始出现政治危机,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对外与辽、西夏的作战屡遭失败,“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挺身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屡遭贬黜,仍然奋进不息。
我国封建社会中官僚机构的庞大腐败,数宋代为最。宋统一之初,旧官加新官,机构已见臃肿。以后又通过科举制源源不断增加官员。另外,靠“恩荫”,皇族和官僚的子孙、亲属甚至门客也纷纷做官。随着官吏的大量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臃肿、重叠的官僚机构。这必然会出现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范仲淹充分认识到这一弊端,因此力主改革吏治,以治理时弊。
范仲淹踏上仕途后,便力主改革吏治,并付之以实践。公元1028年,范仲淹在丁母忧解官归里期间,冒着不再被任用的危险,居丧向当时的宰相王曾等递交了《上执政书》。书中引古论今,针砭时政,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兵器,杜奸雄,明国听”的政治主张,着重要求改革吏治。公元1035年,范仲淹被封为天章阁待制。为除掉常常假传圣旨,作威作福的宦官头子阎文应,他在将其劾奏以前,就把家里的事交付给长子,并说:“吾不胜,必死之。”经过范仲淹和其他大臣的努力,阎文应被贬到岭南。宰相见范仲淹冲击大官僚的劲头太大,怕这样下去对自己不利,就暗中向他吹风说:“待制侍臣职,非口舌之任也。”范仲淹坚定地回答说:“论思正待臣职,余敢不勉。”宰相见劝说无效,便让他知开封府,想用繁重的事务拖住他,使他没机会对朝政发表议论,并试图伺其有过,再次将他罢免,但这些都没有能够阻止范仲淹力主改革吏治的决心。当时朝廷大臣多出自宰相吕夷简门下,这些人互相勾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官僚守旧集团,致使官吏升迁无序,庸碌之辈窃据高位。针对这一情况,范仲淹绘制《百官图》,论迁除之弊。他在金殿上打开《百官图》,“指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不可不察也。’”这就惹恼了吕夷简为首的大官僚集团,他们诬蔑范仲淹狂肆、迂阔,务名无实。范仲淹针锋相对地写出了《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诿臣下论》。在四论中范仲淹讥指时政,对人才得失在历朝历代兴衰中的作用,君主和众大臣各自的职责范围作了详细论述。但由于吕夷简的势力过于强大,范仲淹因此被贬知饶州。
来自:中国反腐倡廉网